创新!创新!肥料产业在重压下的必由之路
面对农业发展新常态,如何提升肥料行业发展的永续动力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一方面,肥料行业要顺应整个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为适应新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行业自身提升也正乘势前行。转方式、调结构已是推进我国肥料产业向着“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深入探讨我国肥料产业发展新方向,加快我国肥料产业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可回避。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肥料产业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记者看到,科技创新驱动为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开路正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刻不容缓:方式要转,结构要调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走的是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粮食产量增长长期依赖粗放式经营、积累,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紊乱,不仅诱发了土地板结、酸化、盐碱化、耕层变浅等问题,同时使得农药残留超标。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严峻挑战。
据统计,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约为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唐华俊指出,我国农业对肥料的高度依赖,农业产量与肥料的投入高度相关。
“一方面是化肥使用量大,另一方面是利用率低,当季利用率约30%左右,肥料没吸收,引发了污染。” 唐华俊说。与此同时,市场上化肥产品同质化严重,化肥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化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化。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永峰也分析指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使得农业的种植强度必须逐年提高,增加肥料施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同时,肥料行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如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建材、运输等有较强的经济拉动效应,这是肥料行业发展的客观现实。但是,近两年肥料行业呈现出了急速的变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亏损企业增多,生产企业数量达顶峰,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增多,大型、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增加,这标志着肥料行业正逐渐步入发展成熟期,面临结构调整。
对此,唐华俊说,无论从农业生产,还是肥料行业本身发展来看,转方式、调结构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农村发展将进入全新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产要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高、增长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顶层设计:产业创新需国家支撑
未来的肥料行业是瞄准增产增收,还是更强调环境友好?肥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再次向我们发问如何创新。
“必须将肥料产业置于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格局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蒋丹平强调指出,“通过规划,有利于从顶层、系统、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新型肥料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规划之所以重要,是跟国家的依法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关的。”
蒋丹平介绍说,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系统部署了“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项目支持,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减肥、替代、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效缓解了污染问题。但是,也出现了原来很多制订的规划放在一边,具体的实施还是按原有的惯性和管理方式的情况。那么,在“十三五”之后,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会把这种规划的刚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蒋丹平谈到,对新产品创制的支持力度,财政的科技计划正在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已经下发的“64号文件”对原有国家的科技计划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把原来分散的各个部门的计划,通过统一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创新引导和激励平台“五大计划”里。在新的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重点支持化肥、化学农药的减施特点技术研发。以粮食安全、环境友好为“双重约束”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减施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肥料产业向“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方向发展。
就“十三五”肥料行业发展的思路,高永峰也表示,第一,去产能化,抑制产能过剩。初步规划“十三五”期间化肥年均增长1%-2%,2020年总产能为9780万吨。加强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的监管,迫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主线。产品结构调整,走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模式,提高新型肥料的发展力度。大力发展能够增加肥效的相关肥料品种,如微生物肥、商品有机肥等。组织结构调整,建立多产业结合的大型综合性集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深化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在节能降耗、技术设备进步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就是说资产利用率。第四,从国民经济需要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高端化。第五,创新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 再谈产学研结合老话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说,科技创新无疑是重要的第一推动力,化肥行业必须高度关注和推动发展方向的转变。从过度的消耗资源能源,影响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新的发展。
王道龙介绍, 2013年中国农科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涉及土壤肥料领域,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建了4支科技创新团队,包括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植物营养团队以及微生物资源与利用团队。如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在新型肥料研制方面,一是创建了“连续化、大产能、自动化”聚氨酯包膜缓释肥料技术,突破缓释肥料制造的瓶颈技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筛选的专用包膜材料反应快速,控释性能稳定可靠,解决了连续包膜中粘接问题;开发的新型喷动床包膜设备,既可保障包膜操作连续化进行,又使颗粒能够很好的流化。二是植物源肥料增效剂及增值肥料开发研制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产业化。在高效施肥技术方面:一是首创了“延伸平衡法”和“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法”,实现区域作物复混肥养分投入精准化。二是建立作物个体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及作物群体氮素营养诊断方法,为氮肥实时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养分精准管理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突破,研发了果树单株管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中的固/液肥料转换器。
在产学研结合上,蒋丹平提出,加强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重点加快科技金融的结合,发挥社会资本对新型肥料产业的推动作用。科技跟金融更好地结合,包括肥料产业在内的新型产业,才能有一个新的发展和壮大。科技部要探索新型肥料产业壮大,包括现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形成,新的业态的形成,为新型肥料产业进行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有,探索新型肥料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服务体系的建立,发挥联盟、协会、科技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推进自我管理和社会化管理。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则提出“五绿战略”,强调肥料产业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建立绿色肥料体系。第一,绿色原料。从原料源头着手,资源的利用方式应该是绿色、科学性的。第二,绿色制造。要建立低碳环保的制造体系,发展生态供应技术,节能减排。第三,绿色产品。开发一些高效环保,环境友好的产品。第四,绿色流通。减少流通环节造成的碳排放,现有的流通有大量的物流,碳排放非常高,将来有绿色流通,像电商、直供等。第五,绿色施用。一定要提高科学施肥的水平,降低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未来之路:
要么升级老产品
要么开发新资源
赵秉强说,新型肥料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呈现出来一些新的品种、新的类型、新的产品。在我国随着肥料产业的发展,肥料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单质肥向复合肥,复合肥向专用化发展。未来,新型肥料的发展或者肥料产品的创新,主要将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对常规肥料、传统肥料的再加工,提升产品性能与功能。二是通过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开发新的产品类型。
赵秉强介绍,新型肥料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确实不一样了。目前,新型肥料,包括缓释肥料、增值肥料等,大概我国现有3500万吨,推广应用的面积接近9亿亩,每年增产的粮食是200亿公斤。
未来,肥料产业的发展如何走?大概有三大产品类型可能是将来发展比较快的。第一是水溶性肥料。发展精准灌溉,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带来的是精准的水溶性肥料的使用。第二是增效肥料。对肥料进行提质增效。将来谁的效果好,农民就会用谁的,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第三是土壤调理品,我国的土壤退化、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土壤调理品将是一个大的产业。山东省投资90多个亿,配套之后将近1000亿进行土壤的修复,大量需要土壤调理品,这就是一个大的需求。
下一步来看,新型肥料如何科技创新?赵秉强说,将来肥料的竞争,应该是效果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常态的竞争。肥料未来创新的原则,就是高效的原则,肥料的品种一定要高效、低成本。未来农业提出化肥减量,增效减量、替代减量将是两个重要途径。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兰说,近几年,为了实行农业对肥料品种的要求,氮肥企业在传统肥料的基础上,也开始向新型肥料进军。未来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她认为,全行业要重视创新发展,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为落脚点,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总的方向,推进单质化向复合、复混化发展,由速效肥向长效化、缓效化发展。从需求层面来说,传统化肥必须要走改性增效的路子。传统化肥改性增效,是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做好转型升级,行业和企业要从五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创新型媒化工的发展;三是传统化肥的改性增效,实现差异化发展;四是创新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五是拓展思路。
她还具体谈到,结合氮肥行业,目前比较适合发展的几个肥料品种是:当前要做好硝基复合肥,再一个是增值氮肥,另外就是液体肥,像正侧重推广的尿素硝铵溶液。(中国农资)
刻不容缓:方式要转,结构要调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走的是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粮食产量增长长期依赖粗放式经营、积累,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紊乱,不仅诱发了土地板结、酸化、盐碱化、耕层变浅等问题,同时使得农药残留超标。农业生产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严峻挑战。
据统计,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约为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唐华俊指出,我国农业对肥料的高度依赖,农业产量与肥料的投入高度相关。
“一方面是化肥使用量大,另一方面是利用率低,当季利用率约30%左右,肥料没吸收,引发了污染。” 唐华俊说。与此同时,市场上化肥产品同质化严重,化肥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化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化。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永峰也分析指出,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使得农业的种植强度必须逐年提高,增加肥料施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同时,肥料行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如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建材、运输等有较强的经济拉动效应,这是肥料行业发展的客观现实。但是,近两年肥料行业呈现出了急速的变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亏损企业增多,生产企业数量达顶峰,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增多,大型、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增加,这标志着肥料行业正逐渐步入发展成熟期,面临结构调整。
对此,唐华俊说,无论从农业生产,还是肥料行业本身发展来看,转方式、调结构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农村发展将进入全新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产要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高、增长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顶层设计:产业创新需国家支撑
未来的肥料行业是瞄准增产增收,还是更强调环境友好?肥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再次向我们发问如何创新。
“必须将肥料产业置于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格局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蒋丹平强调指出,“通过规划,有利于从顶层、系统、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新型肥料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规划之所以重要,是跟国家的依法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关的。”
蒋丹平介绍说,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系统部署了“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项目支持,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减肥、替代、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效缓解了污染问题。但是,也出现了原来很多制订的规划放在一边,具体的实施还是按原有的惯性和管理方式的情况。那么,在“十三五”之后,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会把这种规划的刚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蒋丹平谈到,对新产品创制的支持力度,财政的科技计划正在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已经下发的“64号文件”对原有国家的科技计划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把原来分散的各个部门的计划,通过统一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创新引导和激励平台“五大计划”里。在新的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重点支持化肥、化学农药的减施特点技术研发。以粮食安全、环境友好为“双重约束”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减施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肥料产业向“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方向发展。
就“十三五”肥料行业发展的思路,高永峰也表示,第一,去产能化,抑制产能过剩。初步规划“十三五”期间化肥年均增长1%-2%,2020年总产能为9780万吨。加强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的监管,迫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主线。产品结构调整,走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模式,提高新型肥料的发展力度。大力发展能够增加肥效的相关肥料品种,如微生物肥、商品有机肥等。组织结构调整,建立多产业结合的大型综合性集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深化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在节能降耗、技术设备进步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就是说资产利用率。第四,从国民经济需要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高端化。第五,创新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 再谈产学研结合老话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说,科技创新无疑是重要的第一推动力,化肥行业必须高度关注和推动发展方向的转变。从过度的消耗资源能源,影响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新的发展。
王道龙介绍, 2013年中国农科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涉及土壤肥料领域,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建了4支科技创新团队,包括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土壤培肥与改良团队、植物营养团队以及微生物资源与利用团队。如肥料与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在新型肥料研制方面,一是创建了“连续化、大产能、自动化”聚氨酯包膜缓释肥料技术,突破缓释肥料制造的瓶颈技术,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筛选的专用包膜材料反应快速,控释性能稳定可靠,解决了连续包膜中粘接问题;开发的新型喷动床包膜设备,既可保障包膜操作连续化进行,又使颗粒能够很好的流化。二是植物源肥料增效剂及增值肥料开发研制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产业化。在高效施肥技术方面:一是首创了“延伸平衡法”和“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法”,实现区域作物复混肥养分投入精准化。二是建立作物个体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及作物群体氮素营养诊断方法,为氮肥实时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养分精准管理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突破,研发了果树单株管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中的固/液肥料转换器。
在产学研结合上,蒋丹平提出,加强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重点加快科技金融的结合,发挥社会资本对新型肥料产业的推动作用。科技跟金融更好地结合,包括肥料产业在内的新型产业,才能有一个新的发展和壮大。科技部要探索新型肥料产业壮大,包括现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形成,新的业态的形成,为新型肥料产业进行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有,探索新型肥料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服务体系的建立,发挥联盟、协会、科技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推进自我管理和社会化管理。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则提出“五绿战略”,强调肥料产业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建立绿色肥料体系。第一,绿色原料。从原料源头着手,资源的利用方式应该是绿色、科学性的。第二,绿色制造。要建立低碳环保的制造体系,发展生态供应技术,节能减排。第三,绿色产品。开发一些高效环保,环境友好的产品。第四,绿色流通。减少流通环节造成的碳排放,现有的流通有大量的物流,碳排放非常高,将来有绿色流通,像电商、直供等。第五,绿色施用。一定要提高科学施肥的水平,降低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未来之路:
要么升级老产品
要么开发新资源
赵秉强说,新型肥料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呈现出来一些新的品种、新的类型、新的产品。在我国随着肥料产业的发展,肥料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单质肥向复合肥,复合肥向专用化发展。未来,新型肥料的发展或者肥料产品的创新,主要将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对常规肥料、传统肥料的再加工,提升产品性能与功能。二是通过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开发新的产品类型。
赵秉强介绍,新型肥料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确实不一样了。目前,新型肥料,包括缓释肥料、增值肥料等,大概我国现有3500万吨,推广应用的面积接近9亿亩,每年增产的粮食是200亿公斤。
未来,肥料产业的发展如何走?大概有三大产品类型可能是将来发展比较快的。第一是水溶性肥料。发展精准灌溉,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带来的是精准的水溶性肥料的使用。第二是增效肥料。对肥料进行提质增效。将来谁的效果好,农民就会用谁的,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第三是土壤调理品,我国的土壤退化、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土壤调理品将是一个大的产业。山东省投资90多个亿,配套之后将近1000亿进行土壤的修复,大量需要土壤调理品,这就是一个大的需求。
下一步来看,新型肥料如何科技创新?赵秉强说,将来肥料的竞争,应该是效果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常态的竞争。肥料未来创新的原则,就是高效的原则,肥料的品种一定要高效、低成本。未来农业提出化肥减量,增效减量、替代减量将是两个重要途径。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兰说,近几年,为了实行农业对肥料品种的要求,氮肥企业在传统肥料的基础上,也开始向新型肥料进军。未来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她认为,全行业要重视创新发展,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为落脚点,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总的方向,推进单质化向复合、复混化发展,由速效肥向长效化、缓效化发展。从需求层面来说,传统化肥必须要走改性增效的路子。传统化肥改性增效,是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做好转型升级,行业和企业要从五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创新型媒化工的发展;三是传统化肥的改性增效,实现差异化发展;四是创新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五是拓展思路。
她还具体谈到,结合氮肥行业,目前比较适合发展的几个肥料品种是:当前要做好硝基复合肥,再一个是增值氮肥,另外就是液体肥,像正侧重推广的尿素硝铵溶液。(中国农资)